当前位置: 新闻观察网 -> 新闻

浦东经济蓝皮书:产业发展动能交替,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能级待提高

时间:2024-06-05 16:33   来源:网络   阅读量:14785      作者:张璠
浦东经济蓝皮书:产业发展动能交替,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能级待提高

“有一个说法大家可能比较熟悉:浦东以全国1/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/80的GDP。去年,这一比例提高到了1/75。”

5月31日,在《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报告》《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》《上海浦东高品质生活发展报告》发布会上,浦东新区统计局局长周征宇表示,在经济运行整体承压的宏观背景下,今年浦东经济增速趋缓,但经济发展仍有结构性亮点。

如近期出炉的上海各区财政收入数据显示,2024年一季度,浦东新区财政收入417.07亿元,同比增长0.4%,与上海市增速持平,在16区中位列第10。

浦东新区区委党校经济与社会学教研部教授胡云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浦东以服务经济为主,上海市近50%的企业总部设在浦东新区,因此财政收入表现尚好。如在2023年,浦东新区GDP增长了4.8%,但财政收入增长了9.1%。

浦东新区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,承担着为全国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重任。蓝皮书认为,浦东新区从无到有的创新发展路径,是以科创企业为枢纽促进创新生产要素协同。

但从科创企业角度,蓝皮书指出,相对于自主创新能力强大和研发投入巨大的外资企业,浦东大量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创新能级不高,面临修复步伐缓慢、融资困难等发展难题。浦东应疏通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,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

产业发展动能交替

回顾2023年,蓝皮书指出,浦东经济大体呈现“N”形运行轨迹:第一季度受基数效应、需求不稳等多重因素影响,经济阶段性低位运行,增长3.1%;第二季度经济强力修复上行,展现出较强韧性,上半年增长9.7%;第三季度受上年基数抬升影响,经济增速逐渐放缓;第四季度增速再度上行。

从需求侧看,2023年浦东三大需求走势分化明显:投资需求表现最为强劲;消费需求逐步回归常态,大宗商品销售在外部市场低迷影响下成为拖累商业下行的重要因素;出口增长态势好于全国平均增速,但运行轨迹在第三季度以后逐步放缓。

从供给侧看,2023年,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服务经济在外部环境影响下,一改以往强劲上行的态势,低位运行;工业在相关稳增长政策措施发力下,延续了高位运行态势,继续充当经济上行的重要引擎。

事实上,自2017年以来,浦东工业已经连续六年生产规模超万亿元。2023年,浦东汽车制造业、成套设备制造业、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增速均快于全区工业平均水平;同时,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构成了浦东工业增长的新动能。

展望2024年,胡云华指出,随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动能减弱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,外部环境的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在上升,对于外向型经济比较显著的浦东来说是一个挑战。与此同时,国内宏观经济回稳向好的态势,也对浦东经济形成了支撑。

对于今年浦东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亮点,周征宇介绍道: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了约20%的增长;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约为80%,增速接近50%。

分产业看,蓝皮书预估,2024年,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在上年弱走势基础上将改善上扬。分区域看,张江科学城和临港新片区仍将发挥重要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。

胡云华进一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“金色中环”是“十四五”期间上海的发展重点,也是今年浦东投资的重点,投资项目主要在金桥、三林、张江地区,如金桥以物联网、视讯等智能制造项目为主。

因地制宜

“浦东今年的重中之重会放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。”胡云华指出,浦东作为上海“五个中心”建设的核心区,将在新质生产力方面进一步发力。

上海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伯超指出,新质生产力由三大因素催生:一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,二是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,三是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。这三大因素都离不开数据要素。

在他看来,浦东在数据要素方面的先发优势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之一。“张江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建设,可能成为浦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和政策着力点。”

蓝皮书建议,浦东依托新型数据交易平台、数据资源、数据需求和数据技术等优势,可以将张江打造成为国内数据流通交易活跃度最高、数商企业集中度最高、数据产业发展生态最优的数据要素产业集聚区。

创新发展需要创新生产要素的高度协同。蓝皮书分析了创新生产要素协同的三种模式:中关村模式通过政府补贴已存科技企业,可称为“补贴模式”;合肥模式通过国有资本产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龙头企业,可称为“产投模式”;硅谷模式通过风险投资科技创业型企业,可称为“创投模式”。

对于浦东,蓝皮书建议同时借鉴吸收硅谷的“创投模式”与合肥的“产投模式”:一方面,学习硅谷的“创投模式”,建立完善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,通过科技型创业企业实现向前沿式创新发展方式的探索;另一方面,借鉴合肥的“产投模式”,利用国有资本的体量优势,聚焦战略性创新产业链的头部企业,实现战略性创新产业的追赶式创新。

从科技自立自强、创新突破引领角度,蓝皮书提出三个着力点:一方面要进一步聚焦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;另一方面要优化创新生态,助推企业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;还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